2013年的煤炭产运需衔接合同网上汇总工作已于1月15日24时结束。这是国家电煤价格并轨方案落地后,“煤”“电”之间的第一次谈判。这一对纠缠多年的“冤家”终于“心平气和”地坐到了以市场经济原则为主导的谈判桌前。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市场观察员李朝林说到,此次合同的签订,是市场经济发展又进了一步,说明市场经济体制在煤炭交易领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。但也有分析师指出,此次谈判依旧没能彻底解决煤电双方纠结已久的运力问题,而电价同步联动的推行也有待时日。
煤企“姿态”放低,订货总量大幅提升
中煤远大煤炭分析师张志斌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2012年全国煤炭产运需配置总量为8.346亿吨(2011年是9.32亿吨),而据煤炭运销协会统计,2013年全国煤炭产运需衔接截至2013年1月16日09时00分已初步汇总,为97897.692万吨。(订货合同截止日期2013年1月15日24时)。电煤价格并轨后首年合同量超过去年,他认为主要是因为当前煤炭市场总体供大于求,库存高位,进口量高涨压制国内煤市,所以煤企2013年“姿态”比较低,发货比较积极,并且自主自愿地和下游企业签订合同,合同履约率应该较高,所以订货总量有大幅的提升。
新机制仍缺运力“保驾护航”
然而,电煤价格新机制的推行并非完全一帆风顺,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市场观察员李朝林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:可能遇到的问题一是签订合同的煤电双方只订量不定价,不利于煤炭市场的稳定运行;二是煤电双方在购销合同签订后,铁路车皮运销合同签订和落实兑现困难,影响煤炭购销合同的顺利履行;三是由于监管体制不健全,在合同执行过程中,价格变化在所难免,价格变动后,如果有一方因价格变动损失了自身利益,撕毁合同、不愿原原本本地或打折扣地执行合同,就会致使合同的严肃性受到挑战。而和讯资讯煤炭分析师刘杰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。她说,在新机制下可能会涉及运力问题、合同煤兑现率问题以及电价能否与煤价实现同步上涨问题。具体来说,我国煤炭一直面临运力紧张的问题,之前国家发改委也会为了保证重点产品供应而实行运力配额;而电煤价格并轨之后,运力紧张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,所以运力市场化短期内或将难以实现。
市场化时代开启,但电价联动仍需时日
我国市场煤占比约60%,合同煤占比约40%。据刘杰介绍,市场煤价较高时,煤企履行合同积极性不高;反之市场煤价低于合同煤价时,电企违约风险也提高。2011年底市场煤与合同煤价差已超过200元/吨,煤企重点合同煤发运积极性不高,合同煤兑现率下降;而2012年合同煤价已基本与市场煤价一致,部分电厂开始放弃合同煤而采购市场煤。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有关部门下决心在2013年彻底将电煤价格并轨。但电价能否与煤价实现同步上涨却依旧存疑。毕竟电价关乎国计民生,如果2013年煤价较2012年上涨5%,且2014年也上涨了5%,国家就不得不临时管控煤价,以致电价有可能无法实现同步、准时上涨。综合此次订货谈判的情况,中煤远大张志斌表示,如何规范交易操作是关键问题,所以在此次订货会上也重点商讨了如何规范合同,规范运输和结算的问题,最终一致认为借助交易市场是行之有效的办法。比如山西的合同这次全部要经过太原煤炭交易市场账面交易,特别是公路出省的煤炭。其他的省市也在逐步做自己的交易市场。
办公室张军摘自《中国经济报》